培育新农人 乡村添动能——青海培育高素查包養網站质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纪实_中国网

作者:

乡村振兴是当下三农工作中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如何激活乡村动能?破题的关键是培育更多既懂先进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的高素质农牧民。

去年以来,青海省扎实有序推进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加快形成与产业需求相适应,与农村发展相协调的高素质农牧民队伍,夯实稳粮保供人才支撑,促进全省乡村人才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随着全省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工程的深入推进,一大批高素质农牧民涌现了出来,一支现代农业“土专家”队伍壮大了起来,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田秀才”成长了起来,为建设高原美丽乡村积蓄源源不断的动能。

开展专项培训 挑起稳粮大任

虽已立春,但高原上依旧寒意阵阵,西宁市湟中区海子沟乡古城沟村湟中农学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生强早早开始行动,储备农资、检修农机……盘算着新年的头等大事。

“90后”小伙子杨生强从小生活在湟中,几年前,他学习了电焊技术,在新疆打过工。2016年他回到家乡,一心扎进了黑土地。从一开始的不会种,到后来学着种,到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土专家”。在他看来,今日的成绩,高素质农民培训功不可没。

“种植、经营、农机驾驶等方面的培训都参加过,每一次培训都让我受益匪浅,我把学的理论联系到实际,这让我在种植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杨生强说,“去年年底,区上组织了一期为期15天的农机驾驶培训,培训完后,拿到了农机驾驶证。以前虽然都会操作农机,但安全意识淡薄,田间作业危险无处不在,只有科学、系统地学习后,才能规避很多风险。”

这几年,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杨生强还掌握了一门浅山高楞双行马铃薯栽培技术。“原先我们这里种植马铃薯没有楞,也不覆膜,那时候我们马铃薯亩产2000斤左右。2019年开始运用这项技术,铺膜后不仅有除草、保墒的包養作用,还保障了产量,如今亩产达到4000斤。”目前,该合作社流转土地1600亩,主要种植马铃薯、蚕豆、青储玉米等作物,马铃薯包養平台推薦主要销往四川、云南等地。2023年,合作社的营业收入达到230万元,而且在青海公示的一批省级示范社名单中榜上有名。

2023年以来,青海围绕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乡村振兴“八大行动”等各项工作任务,统筹提高生产技术技能和提升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农牧民素质素养,重点推进小麦单产提升、马铃薯单产提升、油菜产业发展、专业农机手、重点区域产业带头人培育5个专项培训行动。

“我省开展单产提升行动的13个县(区),围绕小麦、青稞、玉米、马铃薯、油菜,兼顾蔬菜等经济作物,开展单产提升培育工作。粮油稳产保供任务开设的班次和培育人数,不低于60%;互助、门源油菜产业绿色革命科技攻关示范县按要求开展油菜产业发展培训。”青海省农广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按需培训 让培训更精准

当前,乡村振兴更依赖于内生、复合、优质的劳动力。青海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坚持生产技术技能、产业发展能力、农牧民素质素养协同提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包養平台推薦化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寒冷、干燥的高原气候曾是西宁市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但对草莓种植产业而言却是机遇。走进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塔尔镇上旧庄村上的大通县隆运合作社的温室大棚里,绿叶掩映下的草莓通红。“这个棚的草莓个大、味甜,先尝尝!”合作社负责人龚锐敏用一口标准的东北口音招呼游客进棚采摘。“现在这一茬是去年9月种下去的,眼下正是盛果期,采摘期长达7个月左右,每亩收益2万至3万元左右。”龚锐敏介绍。

201包養網8年,龚锐敏以技术员身份从吉林老家来到青海大通县,专门为当地农民做蔬菜种植技术指导。后来,她单独承包了15亩土地,开始专心种植草莓。但是青海的土壤、气候等和吉林差异很大,刚开始种植草莓时,病虫害成了她最头疼的事。

“苗期容易出现根腐病、炭疽病,但若不是专业人员,根本看不出来这是生病的状态。”龚锐敏坦言:“草莓这一行,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比如今天要增肥,如没有及时做好,后期的产量就跟不上。还有品种不一样,管理方法也不一样。”

学习专业、科学的草莓种植技术成为当前要紧事,就在这时,大通县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让她看到了希望。通过培训,她系统学习了草莓育苗、种植管理、水肥一体化等种植专业技术和知识,还专程赴南京学习,参观省外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这些新技能、新知识在龚锐敏的“莓”好人生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家人们陆续从吉林来到合作社帮忙,家里的7位成员全部安家落户在青海,安心谋发展。

“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近年来,青海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农牧民需求,分班次逐一制定教学计划,按照模块化思路设计培训课程,合理使用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线上学习等培育形式,选好师资、用好基地、配好教材,综合运用互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增强培训吸引力。同时,精准培训对象,抓实需求摸底,实施分品种组班、分技术授课、分阶段培训,精准培育对象,紧密衔接生产技术技能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培育质量效果。

加强跟踪服务 让培训见实效

“是高素质农牧民培训彻底改写了我的命运。”在西宁市湟源县巴燕乡元山村,一座干净整齐的乡村振兴便民服务示范点映入眼前。在这里,孙生珍用浓浓的青海乡音,将一段自己和农牧民培训有关的故事娓娓道来。

孙生珍年幼时患有肢体二级残疾,外出务工屡屡碰壁,家人便筹集资金开起了一间小卖部。2017年,孙生珍有幸参加了湟源县高素质农牧民培训。“在农广校老师们的安排下,我去了陕西学习,这次陕西之行让我明白:新时代的农民更需要新技术、新理论。以前我只知道闷头当个售包養網货员,营销什么的都不太懂,上了农广校的培训课程后,觉得眼界大开。”

回家后,孙生珍将自己家的小卖部打造成了小超市,此后,在湟源县政府的帮助下,超市与多家金融机构展开合作,经营范围扩大到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农商银行存取款、转账及农民电费、网费、电话费、医疗保险代缴、快递收发等“一站式”业务。

“便民服务示范点的设立,不仅给元山村村民办理业务带来方便,也给周边其他村村民提供了便利。”孙生珍介绍,2020年,便民服务示范点仅存款、转账交易金额达到了4亿元。如今,在湟源县农广校的大力扶持下,孙生珍还拿到了中专毕业证,这个证书让他更有信心、更有动力。“赶上了好时代啊!是党的好政策稳稳托住了我的好日子!”

去年以来,青海更加重视培训效果,不断加强跟踪服务,组织协调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三级平台、农技推广体系等专业师资,为培育对象提供长期技术指导服务,帮助产业发展带头人获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信贷保险等方面政策支持。积极推荐农牧民学员参加论坛、展会、技能比赛和农产品交易活动,促进高素质农牧民更好发展。同时,着眼中职学历教育工作,积极探索推进贯通培养的有效做法,在贯通培养模式和工作机制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探索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格局。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