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近一年,萬余個“騎手友好社區”在全國落地——多方共建,讓社區去九宮格教室“騎”樂融融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如今,騎手已經成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網購、訂餐、買菜、送藥……他們走街串巷,來去匆匆,像城市“流動的血液”,輸送社會運轉所需的養分,串聯起萬家燈火。

為騎手提供更多關愛與保障,能夠推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更好融入城市基層治理,也有利于提升社區廣大居民的幸福感。

2024年1月26日,全國首批“騎手友好社區”三方共建啟動儀式在北京市昌平區天通苑北街道黨群服務中心舉行。此后,騎手友好社區的探索遍地開花。項目落地近一年,情況如何?社區發生了哪些變化?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找到各方訴求的融合點”

對騎手來說,怎樣的社區才算“友好”?來到天通苑,記者與幾名在商鋪外等餐的騎手聊了起來,他們不約而同提到一個答案——配送更順暢。

“之前高峰時間不讓騎手騎車進。”一直在天通苑附近跑單的美團騎手趙剛說,“現在全天都能進,門禁還能自動抬起來,送餐快多了!”

除了抬起的門禁,標出便利設施的騎手友好地圖、路口處新設的指示牌、更醒目的發光樓號、新增的換電柜、專設的騎手停車點……細數社區的點滴變化,趙剛感嘆:“從進門、停車到上樓、入戶,送餐過程越來越暢通。”

這些變化是怎么發生的?天通中苑第三社區(簡稱“中三社區”)的社工康思陽九宮格介紹:“關鍵在于找到各方訴求的融合點。”

以看似簡單的“進門”為例,騎手能不能進社區、怎么進社區,牽涉到街道、物業、住戶、騎手等多方訴求。且社區規模不同、區位環境不同、管理方式不同,影響騎手入戶配送的原因五花八門,往往需要“對癥下藥”“一區一策”。

為此,“騎手友好社區”項目落地以來,天通苑北街道(簡稱“天北街道”)與美團黨委共建,組織了多場懇談會和協商議事會,配送站點、住戶、物業公司等多方到場參與,邀請騎手代表反饋配送中的實際困難。

“大家聚在一起,把各自的擔憂點和矛盾點說開,共同商討解決方案。”康思陽說。

作為亞洲第一大社區,天通苑樓宇單元眾多,結構復雜,加上此前部分樓號不夠醒目,不熟悉路線的騎手容易在里面“打轉”。如今讓騎手們交口稱贊的路牌、地圖、發光樓號,都是社區與騎手、工會、物業等協商懇談的成果。

而在望京街道等區域,不少大型小區出于安全考慮,實行人車分流,騎手只能步行配送。經過多方協商,部分小區率先開放地下車庫給騎手駛入;美團還與物業公司合作實現技術對接,推出騎手專屬“速通碼”,一鍵登記、即時驗證,只需幾秒就能順暢通行……

從2024年1月全國首個騎手友好社區在北京落地,截至2024年12月,上海、重慶、廣州、深圳、沈陽等地,已有萬余個小區加入“騎手友好社區”,十多家頭部物業公司與美團簽訂了合作協議。多方共商共建,合力尋找社區良治、配送暢通、業主滿意的“最大公約數”。

“給我們最實實在在的幫助”

暢通配送流程之外,保障騎手勞動權益,也是騎手友好社區建設的重要命題。

按照幾名騎手的指引,記者來到天通苑北街道白坊“家圓驛站”。這里寬敞明亮,休息用的桌椅、充電線、雨具、冰箱、微波爐、應急藥品、維修工具……常用物品一應俱全。仔細看看墻上海報,還能找到心理熱線、生活補貼申請、健康咨詢渠道等實用信息。

教學“平常送單的時候有什么需要,不用到處找,來驛站基本能滿足。”騎手榮大哥說。這會兒沒到配送高峰期,他就來驛站歇歇腳、充充電。

據天通西苑第四社區居委會黨委書記趙芳介紹,像這樣的驛站,附近還有十幾個,面向快遞員、外賣員等各類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開放。里面的陳設由工會以及美團等企業提供,平日由街道統一安排志愿者看管維護。

環顧四周,記者被門口張貼的活動安排表吸引了目光:定期的義診、理發、安全教育,還有做手工、包餃子……活動如此豐富,記者產生了疑惑:誰來組織?資源從哪來?騎手們配送之余是否有時間參加?

“每次都有不少人報名。”在驛站休息的騎手小田說,“九宮格只要手頭沒單子,大家都愿意來。”考慮騎手工作性質,社區組織活動往往安排在上午,與送餐高峰期錯開。

對于義診、法律咨詢等專業服務,社區起到“資源鏈接”的作用。

“六月,我們請來天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給小哥們現場接種疫苗。”中三社區的社工辛迪嘉介紹,“還有騎手有法律相關問題,我們會幫他聯系公益律師。”

為進一步提升騎手的工作福祉,各地還進行其他探索與嘗試。比如,在北京市順義區后沙峪鎮董各莊村,社區聯手物業管理公司、餐飲管理機構,為騎手提供食宿。公寓推出騎手專屬租房折扣,還配備免費咖啡廳、健身房、圖書室;食堂十來塊就可以吃一頓,且根據騎手工作特點,加大餐量、延時用餐等。

在維護騎手勞動權益的過程中,社區為何如此重要?

“與傳統職業相比,騎手在勞動中需要與不同社會主體頻繁互動。”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法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沈建峰認為,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需要各方主體協同參與。作為最貼近騎手日常工作過程的基層治理單元,社區承擔著感知騎手需求、溝通協調各方、整合社會資源的責任。建設“騎手友好社區”的意義也在于此。

榮大哥告訴記者:“現在平常打交道最多的就是社區。平日里社區的這些關心,是給我們最實實在在的幫助。”

“見了面就和朋友一樣”

白坊驛站內,一則“長期有效”的“騎士團志愿服務隊招募令”引人注目。

“現在我們志愿服務隊的群里已經有200多名騎手。”趙芳拿出手機展示,“主要就是‘隨手拍’。看到哪棟樓的燈不亮了、電動車進樓了、單車亂停放,都可以在微信群或者小程序里上報,督促社區解決。”

由于騎手配送常常走街入戶,總能第一時間發現異常情況和安全隱患,天北街道黨群便搭建起志愿服務平臺,引導騎手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安全隱患排查、環境整治、建言獻策等方式,參與社區基層治理。

提到參與社區志愿活動的原因,榮大哥直言:“全憑自愿。社區在驛站準備了很多方便騎手的東西,我們應該互相回饋,有來有往。”

在中三社區60號樓,一名美團騎手小哥被聘為“榮譽樓門長”,憑借著門清、人熟、見識廣的獨特優勢,在公共空間改造、樓門文化建設、非機動車停車棚增設等公共議題上提供獨特“騎手視角”,助力社區環境更瑜伽場地加便民。

除了邀請騎手共治,人際友好也是騎手友好社區建設的重要內涵。從住戶最熟悉的陌生人變成社區流動網格員和榮譽居民,騎手對社區產生更多歸屬感,與社工、住戶的距離也拉得更近。

時租會議這個片區的騎手,尤其常來參加活動的,我們基本都認識了。”辛迪嘉說,“有什么事總會請他們幫忙,詢問他們意見。見了面就和朋友一樣,會問候一聲‘吃了嗎’‘冷不冷’。”

常上門配送,騎手和社區居家的老人們也建立了聯系。“西三社區有個老太太,耳朵不太好。”趙剛說,“她女兒知道我總送,就交代我一定要使勁敲門,敲開門后再幫老太太把餐盒打開。”有了這樣的經驗,每次遇到類似情況見證的住戶,趙剛都會留心記下,在微信群里提醒其他騎手配送時“多些耐心”。

騎手友好社區的建設推廣,讓越來越多騎手與社區成員有了更真切的互動與聯結,對工作產生更多認同感、滿足感。(記者 霍旻含)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